• 兒童常見下肢問題

    髖關節發育不良

    髖關節發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撰文by 許逵翔醫師

    髖關節發育不良是一種泛稱髖關節發育異常的疾病。其範圍可以從一出生即完全脫位,到輕微的髖臼發育不良。如果說髖關節發育不良有何影響,要看小朋友是屬於哪一種髖關節發育不良。

    會有何影響?

    • 髖關節完全脫位:會造成長短腳,骨盆傾斜以及脊椎側彎。髖關節本身不會有太多疼痛。
    • 髖臼發育不良:會造成早期的髖關節退化,平均到40歲就可能需要全人工髖關節手術。

    髖關節的發育也會一直持續到10幾歲,但最主要來說能夠最好的矯正時間點是在小於6個月大時,在這段時間髖關節重塑化能力很好,可以僅靠髖關節吊帶就達成較好的髖關節形狀。如果超過6個月大時,就要考慮是不是需要穿護具,或嚴重者,可能需要進行切骨手術。

    如何治療?

    • 早期發現可以儘早給予吊帶治療
    • 如果已經較晚發現,則依照不同的年紀及嚴重程度,考慮髖關節石膏或切骨治療

    詳細內容可參考深入討論系列(按我)

    扁平足

    扁平足(flat foot)

    ​撰文by 許逵翔醫師

    扁平足是一種很常見的足部形狀,約三分之一的小朋友有,但大部分都不會有症狀,且大部分到成人後都會發展出腳弓。其實過度治療的扁平足,不僅為家裡帶來不需要的金錢消耗,也會讓小朋友不舒服,不開心。

    • 正確觀念
    1. 小朋友的足弓會一直到五歲才發育,所以五歲之前扁平足是一件很正常的表現。
    2. 實際上,不穿鞋子比穿鞋子還能夠幫助腳部發育
    3. 鞋子越柔軟,大雙對小朋友的腳部傷害越小
    4. 證據指出,扁平足其實可以讓足部壓力更加分散,壓力性骨折機會較低,較一般人更承受運動。
    • 不正確觀念
    1. 儘早穿足弓墊才可以幫助小朋友發展,實際上並沒有矯正效果。
    2. 鞋子包覆性越好,腳可以發展越好。(包覆性越好,越不利於腳部發育)
    3. 扁平足不適合運動
    扁平足

    扁平足何時才需要治療?

    撰文by 許逵翔

    既然扁平足大部分都沒問題,那何時需要注意呢?

    大部分的小兒扁平足都是因為小朋友的肌肉骨骼本來就比較有彈性而造成的,其實只要請小朋友墊腳尖站,大部分足弓即可出現。以下列出需要注意並且就醫的狀況:

    1. 墊腳尖時不會出現足弓
    2. 腳後跟腱太緊,無法蹲下
    3. 腳會痛,不舒服
    髖關節 小兒骨科

    髖關節痛

    撰文by 許逵翔

    髖關節疼痛常常會表現為突然之間走路跛腳。最常見的原因是暫時性關節囊發炎(transient synovitis),暫時性關節囊發炎為一良性疾病,有時候會伴隨在感冒後發生,症狀為突然之間跛腳,通常兩個禮拜之內會復原,且不會發燒,或抽血也不會有異常。

    但除了暫時性關節囊發炎外,還有許多嚴重的疾病需要去評估,以下列出常見的診斷:

    • 股骨頭生長板滑脫:好發在年紀稍大的病人身上(10幾歲的小朋友)
    • 缺血性股骨頭壞死:反覆性發作,通常身高較矮,x光片會有異常(初期診斷不易,需多加觀察)
    • 關節感染:會表現非常不舒服,發燒,重症樣
    broken image

    內翻足(club foot)

    撰文by 許逵翔

    內翻足的特徵是足跟無法著地,前足內翻,且無法自行回復成正常腳型。在國人發生率大約是每1000人會發生一次,有時候會合併髖關節發育問題。目前是以階段性石膏矯正(Ponseti method)為主,成功率約可達到9成,但須注意的是在脫離石膏後需持續穿戴護具直到4歲左右,不然有很高復發的機會。(50-60%)

    broken image

    下肢不等長(leg length discrepancy)

    撰文by 許逵翔

    造成下肢不等長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因為受傷,感染,或天生異常引起的。下肢不等長可以利用電腦斷層或x光片等來評估,此外,關節攣縮,關節的穩定程度皆是治療選擇需考慮的部分。

    如果簡單以不等長的長度來分類,可以考慮以下作法:

    1. 小於2公分:大部分不須治療,有症狀可考慮穿鞋墊,如果無法接受,可考慮延長手術。
    2. 2-6公分:穿鞋墊或考慮將比較長的腳做生長板抑制手術。
    3. 6-20公分:需合併生長板抑制手術,以及短側骨延長手術。
    4. 大於20公分:考慮是否使用義肢治療。

    (關於骨延長手術可參考此頁面)(按我)

    broken image

    生長痛?

    撰文by 許逵翔

    生長痛是一種很常見的問題,好發於2-12歲的小朋友,表現上是以下肢疼痛為主,一般是晚上或下午症狀比較明顯,且大部分為兩側發作。有時候會持續好幾年,但關節本身並不會腫或發熱,也不會有關節活動受限的問題。有些時候,生長痛會一直持續到骨骼發育完整。

    治療:

    1. 大部分以熱敷,按摩,冷敷等為主。
    2. 如果小朋友沒辦法睡,可以考慮於睡前吃止痛消炎藥。

    注意事項:

    1.  如果只發生於同一關節,或有發燒,發炎,關節腫脹等的症狀,應前來就診,確定抽血及x光片沒有問題。

     

    broken image

    附生舟狀骨(腳內側痛)

    撰文by 許逵翔

    所謂附生舟狀骨是一種常見的腳底骨變異,起因是因為一般人舟狀骨只有一塊,但有些人卻會在主體之外,還有一個小的舟狀骨,稱為附生舟狀骨。而此兩塊骨頭之間並不是正常關節,所以如果有相對位移,會產生發炎及不適的問題。

    有那這樣會有什麼問題? 因為走動時肌肉是附著於舟狀骨上,所以如果有附生舟狀骨,只要走路久一點,就會導致附生舟狀骨跟主體之間發炎。幸運的是這兩個骨頭在小朋友年紀大一點之後,有機會慢慢骨癒合。

    此外這類天生變異,也常常會有扁平足的情形。(讀:深入探討:兒童及青少年扁平足)

    治療:

    因為最主要的症狀來自於肌肉不斷拉扯附生舟狀骨,導致附生舟狀骨跟舟狀骨之間產生不正常的位移。所以治療上就是以減少拉扯為主。

    1. 減少運動量,讓肌肉比較不會拉扯
    2. 使用內側足弓墊,減少肌肉拉扯的幅度
    3. 後足跟墊高,讓肌肉拉扯幅度減少
    4. 只有極少數病人因為無法配合,此時就需要打石膏,讓腳部完全休息
    開刀治療:

    因為其為正常變異,且大部分人骨骼成熟之後(女生約:14歲,男生:16歲)會改善,只有使用保守治療沒效果後,才會考慮開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