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膝關節疼痛? 我是否需要接受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膝蓋疼痛原因很多,但只有少部分人需要進行人工膝關節手術。手術與否取決於病人是否有因膝蓋疼痛而影響到日常生活,且這個疼痛是藥物或注射玻尿酸,類固醇無法緩解的,才考慮人工膝關節手術。至於年紀與否並不是絕對的禁忌。常見的適應症如下:
- 膝蓋僵硬,嚴重疼痛,導致日常生活不便。
- 膝蓋疼痛,休息也不會緩解
- 藥物及打針治療無效
全人工膝關節的真實情況與期望
自1968年第一例人工膝關節手術後,全人工膝關節已成為最成功的手術之一。每年有數百萬人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而其中有9成的病人都可以得到明顯的症狀緩解。但話雖如此,人工關節仍有其限制。以下是常見的限制:
- 手術後膝蓋功能不會變得比未退化前要好
- 由於主要是靠墊片維持關節活動,劇烈運動應避免,以免加速墊片磨損。
- 適合的運動: 游泳,高爾夫,郊區輕度爬山,走路,交際舞。
- 人工膝關節平均約可使用15年時間(健保墊片)
全人工膝關節前,我應該注意什麼?
由於人工關節是沒有血液供應的,所以特別要注意感染的問題。以及術前即要考慮好照顧的問題。
- 是否有感染?: 術前除了跟醫師討論心血管疾病外,要特別注意是否有牙周病,尿路發炎或身體有其他感染。
- 準備好短期照顧計畫: 人工關節置換後雖然可以行走,但生活上最好還是需要有人照顧起居,以免跌倒。
- 減少跌倒的機會: 如馬桶加裝手把,沐浴時建議坐立淋浴,減少跌倒之機會。
人工膝關節手術究竟是什麼? 如何進行?
我們採用微創式人工膝關節置換方式。人工膝關節與其說是膝蓋換掉,其實只是將磨損的軟骨曾移除,再以金屬蓋代替,就如同假牙一樣。而膝蓋內大部分組織都會保持原樣。
住院過程:
- 住院接受檢查,是否有嚴重內科疾病?
- 進行手術。
- 術後第一天開始下床走路復健
- 整個過程約5 天時間,復健會達到可以上下樓梯的程度。
手術後我應該如何照顧?
- 傷口照護: 一般我們會使用不須拆線的縫合方式或使用皮膚釘縫合。傷口除非弄髒或滲液多才需換藥,約兩週的時間內都不可以碰水。於兩週後可拆線,拆線後依照個人需求可使用疤痕減輕的藥物,或美容膠,減少組織刺激。
- 止痛: 術後應該利用藥物,冰敷等方式減少疼痛。止痛藥物,最好是從術前即開始進行,可以有效減少手術後的紅腫發炎,加快復原速度。
- 飲食: 均衡飲食,及多補充含鐵質的食物可幫助傷口癒合。
- 活動及復健: 於術後的2-3週逐漸增加活動量,可於家裡行走及做些輕量家事,主動下床多行走,訓練力量,訓練平衡。逐漸回復日常生活。如果體力允許,也可於戶外行走,放鬆心情。
- 注意是否有靜脈血栓: 一般來說手術後的腳會有輕微水腫現象,但如果情況沒有好轉,或有不適,應就診排除靜脈血栓之可能。
接受手術後,日常生活應該注意的事項
- 避免感染: 如事前已知道身體有感染,應避免手術
- 避免跌到
- 維持體重: 增加體重會增加墊片耗損
- 維持活動: 減少關節僵硬的機會
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Total Hip arthroplasty
什麼情況需要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常見的髖關節置換手術原因,包括退化,缺血性壞死,髖關節發育不良,創傷等。是否接受手術取決於病人本身,家屬和醫師的意見。和人工膝關節類似,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主要的適應症也是"取決於是否有因髖部
疼痛而影響到日常生活,且依照藥物治療沒有進步"。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本身對於年紀及體重並無限制。而主要接受手術的適應症如下:
- 嚴重疼痛,導致日常生活不便。
- 髖部疼痛,休息也不會緩解。
- 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無效。
全人工髖關節的真實情況與期望
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最為成功的手術之一。大部分的病人於術後可以顯著地緩解疼痛,且活動度也會增加。
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髖關節墊片就會慢慢耗損,就如同輪胎一樣。所以如果越常進行高應力活動(爬山,跳躍)或體重過重,就會增加耗損的機會。
騎腳踏車,走路,郊區郊遊,游泳,高爾夫,跳舞 等應力較低的運動,則是比較建議的活動。
手術前,我應該注意什麼?
同人工膝關節手術,人工髖關節手術最好是於沒有感染的情況下進行。另外,如果體重過重,最好控制飲食,減少體重。
術後照顧:
- 要準備好術後回家的照顧計畫,在術後的3-6週,最好還是需要有他人照顧,以避免跌倒。
- 建立友善環境,避免跌倒的機會,如使用拐杖,淋浴時可以坐立,馬桶加裝扶手,減少地板高度落差。
人工髖關節手術,如何進行?
- 住院: 接受人工髖關節手術的病人,會在手術前一天住院。並且接受抽血,心電圖,及胸部x光片檢查,來評估是否適合手術。
- 麻醉: 通常是全身麻醉或半身麻醉,依照不同狀況,您的麻醉醫師會給予不同的建議。
- 手術: 全人工髖關節手術分成幾個部分:
- 髖臼部分
- 股骨部分(髖關節球頭)
- 墊片
*依照不同方式,手術可分為微創前外側入路及微創後側入路。
*手術過程約一小時。術後於恢復室休息,直到麻醉清醒。
- 住院過程: 手術後,傷口不需每天換藥。術後須注意不要做腳內收的動作。術後第一天即可嘗試站立及行走,並且移除尿管及點滴。於第二天到第三天可將引流管移除。住院過程除練習走路外,也會練習爬樓梯,及學習安全防護動作。整個住院過程約為5-7天。
手術後我應該如何照顧?
- 傷口照護: 一般我們會使用不須拆線的縫合方式或使用皮膚釘縫合。傷口除非弄髒或滲液多才需換藥,約兩週的時間內都不可以碰水。於兩週後可拆線,拆線後依照個人需求可使用疤痕減輕的藥物,或美容膠,減少組織刺激。
- 飲食: 均衡飲食,及多補充含鐵質的食物可幫助傷口癒合。
- 活動及復健: 於術後的2-3週逐漸增加活動量,可於家裡行走及做些輕量家事,逐漸回復日常生活。如果體力允許,也可於戶外行走,放鬆心情。一般來說在術後3個月內,都還會有些輕微不適及夜晚疼痛。但隨著時間過去,這些不適會漸漸消失。
- 注意是否有靜脈血栓: 一般來說手術後的腳會有輕微水腫現象,但如果情況沒有好轉,或有不適,應就診排除靜脈血栓之可能。
日常生活應該注意的事項
- 避免感染: 如事前已知道身體有感染,應避免手術
- 避免跌到: 創造友善環境,減少跌倒機會。
- 維持體重: 增加體重會增加墊片耗損
- 維持活動: 減少關節僵硬的機會
*人工髖關節手術依照不同入路,有不同應注意及避免之姿勢。於術後住院會由醫師及護理師跟病人教導。
骨延長手術
Bone lengthening
何謂骨延長手術?
骨延長手術是指利用外固定器將骨骼緩慢牽引拉開,藉此可治療長短腳,或因創傷,感染,腫瘤等因素引發肢骨缺損。
骨延長手術如何進行?
骨延長手術其實在手術過程是相對簡單的。其步驟如:
- 將預先延長處骨頭切斷。
- 裝上骨延長用外固定器。
- 在醫院學會如何照顧外固定器後,回家以每天0.05-0.1 cm的速度延長。病人須學會自行操作外固定器。
- 等達到預計之長度後,進行內固定鋼板固定或骨髓內釘固定,並且移除外固定骨延長器*。
- 治療期間,病人需持續復健,維持關節活動度。
- 目前有些情況下,可以先行置入骨髓內釘或鋼板,等長度允許後,再行固定。(好處是較容易保持骨延長的形狀。壞處則是容易因肢體骨頭內已經有內固定器而造成延長困難。)
手術前我需要注意什麼?
接受骨延長手術前,應該已經確實了解骨延長手術的過程,好處及副作用。
- 做好心理準備,骨延長手術需耗費較長時間,且須病人良好配合。
- 需有用心做復健的決心,大部分的骨延長病人因無法配合運動,最終會導致關節活動受限。
- 維持體重。體重越重,延長過程較容易變形
骨延長手術的期待與真實狀況
骨延長手術的成功與否,很大一部分決定在病人的照顧。
- 你應該了解,骨延長手術即使是微創手術,。延長過程還是會造成皮膚上有疤痕。
- 骨延長外固定使用期間,應了解使用外固定器會造成生活不便。且須了解如果沒有良好照顧好外固定釘孔,容易造成感染及發炎。
- 在接受手術前,應了解骨延長手術,依照不同的骨缺損有不一樣的治療時間。一般來說1公分的缺損需10天的時間來延長。
- 骨延長手術,如非必要,不應執行於美容增高上,除非病人已了解可能之併發症及最終之結果。
骨延長的過程是怎樣呢?
- 骨延長手術,就如同樹苗一般,藉由每天調整延長外固定器來達成骨延長之效果。且也如同樹苗,如果要長的壯,長的直,就需要給予依靠及小心保護,不要碰撞跌倒,以免新生的骨頭斷裂或變形。且外固定器也不要不小心拉扯到,以免新生之骨頭彎折。
- 期間須專注於外固定器之清潔,避免傷口感染,並且須每天進行復健運動。
日常生活應該注意的事項
因許多接受骨延長手術治療之病人常常合併軟組織及皮膚問題。日常生活因儘量避免去讓皮膚受傷,避免溫泉,海水等環境。平時也要小心身體其他部位的感染,因再生之骨頭及皮膚比較容易引起感染。
© 2019-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