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常見下肢問題
髖關節發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撰文by 許逵翔醫師
髖關節發育不良是一種泛稱髖關節發育異常的疾病。其範圍可以從一出生即完全脫位,到輕微的髖臼發育不良。如果說髖關節發育不良有何影響,要看小朋友是屬於哪一種髖關節發育不良。
會有何影響?
髖關節的發育也會一直持續到10幾歲,但最主要來說能夠最好的矯正時間點是在小於6個月大時,在這段時間髖關節重塑化能力很好,可以僅靠髖關節吊帶就達成較好的髖關節形狀。如果超過6個月大時,就要考慮是不是需要穿護具,或嚴重者,可能需要進行切骨手術。
如何治療?
扁平足(flat foot)
撰文by 許逵翔醫師
扁平足是一種很常見的足部形狀,約三分之一的小朋友有,但大部分都不會有症狀,且大部分到成人後都會發展出腳弓。其實過度治療的扁平足,不僅為家裡帶來不需要的金錢消耗,也會讓小朋友不舒服,不開心。
扁平足何時才需要治療?
撰文by 許逵翔
既然扁平足大部分都沒問題,那何時需要注意呢?
大部分的小兒扁平足都是因為小朋友的肌肉骨骼本來就比較有彈性而造成的,其實只要請小朋友墊腳尖站,大部分足弓即可出現。以下列出需要注意並且就醫的狀況:
髖關節痛
撰文by 許逵翔
髖關節疼痛常常會表現為突然之間走路跛腳。最常見的原因是暫時性關節囊發炎(transient synovitis),暫時性關節囊發炎為一良性疾病,有時候會伴隨在感冒後發生,症狀為突然之間跛腳,通常兩個禮拜之內會復原,且不會發燒,或抽血也不會有異常。
但除了暫時性關節囊發炎外,還有許多嚴重的疾病需要去評估,以下列出常見的診斷:
內翻足(club foot)
撰文by 許逵翔
內翻足的特徵是足跟無法著地,前足內翻,且無法自行回復成正常腳型。在國人發生率大約是每1000人會發生一次,有時候會合併髖關節發育問題。目前是以階段性石膏矯正(Ponseti method)為主,成功率約可達到9成,但須注意的是在脫離石膏後需持續穿戴護具直到4歲左右,不然有很高復發的機會。(50-60%)
下肢不等長(leg length discrepancy)
撰文by 許逵翔
造成下肢不等長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因為受傷,感染,或天生異常引起的。下肢不等長可以利用電腦斷層或x光片等來評估,此外,關節攣縮,關節的穩定程度皆是治療選擇需考慮的部分。
如果簡單以不等長的長度來分類,可以考慮以下作法:
生長痛?
撰文by 許逵翔
生長痛是一種很常見的問題,好發於2-12歲的小朋友,表現上是以下肢疼痛為主,一般是晚上或下午症狀比較明顯,且大部分為兩側發作。有時候會持續好幾年,但關節本身並不會腫或發熱,也不會有關節活動受限的問題。有些時候,生長痛會一直持續到骨骼發育完整。
治療:
注意事項:
附生舟狀骨(腳內側痛)
撰文by 許逵翔
所謂附生舟狀骨是一種常見的腳底骨變異,起因是因為一般人舟狀骨只有一塊,但有些人卻會在主體之外,還有一個小的舟狀骨,稱為附生舟狀骨。而此兩塊骨頭之間並不是正常關節,所以如果有相對位移,會產生發炎及不適的問題。
有那這樣會有什麼問題? 因為走動時肌肉是附著於舟狀骨上,所以如果有附生舟狀骨,只要走路久一點,就會導致附生舟狀骨跟主體之間發炎。幸運的是這兩個骨頭在小朋友年紀大一點之後,有機會慢慢骨癒合。
此外這類天生變異,也常常會有扁平足的情形。(讀:深入探討:兒童及青少年扁平足)
因為最主要的症狀來自於肌肉不斷拉扯附生舟狀骨,導致附生舟狀骨跟舟狀骨之間產生不正常的位移。所以治療上就是以減少拉扯為主。
因為其為正常變異,且大部分人骨骼成熟之後(女生約:14歲,男生:16歲)會改善,只有使用保守治療沒效果後,才會考慮開刀治療。
© 2019-2023